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的研究
发布时间: 2022-02-22 编辑:儒林镇 点击数: 1985

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实践路径的研究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社区教育要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乡村人才培养既是时代重任,也是时代必然。因此,要强化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管理者、教学者和志愿者等实用人才培养,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乡村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提供组织保障,必须要依托地方政府、涉农行业部门、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充分全面提升“农博士”、“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等乡土人才核心素养,共同培养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后继者”,真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才; 三农一:研究的背景

乡村振兴,深入分析本地资源特色,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走精细化发展路线,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创新探索出一条“人才齐聚”的乡村振兴路线。

通过研究发现,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本的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将农民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马歇尔主张把“教育作为国家投资”,因为教育投资可以带来巨额利润。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 就会增加9%。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从数量方面说明人力资本的作用。舒尔茨指出,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关键是靠人力资本。德国早在 17 世纪初就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日本 80%的青年农民都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农业行政人员大都有大学文化水平;美国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农业科技知识与活动教育,使“农民”在美国青少年心目中成为一个极高的荣誉;法国规定学生必须在七年制学校毕业后再读5 年的农校教育才有农民资格;菲律宾的农村教育,除“二部制”、“三部制”外,还有一周在校内一周在校外的“校内校外制”;墨西哥拥有上千所中等农林牧技术学校、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生院等;泰国从 1978 年起,实施的小学与初中的课程和从 1981 年起实施的高中课程,明确规定要结合社区特点进行生活教育。

我们国家,乡土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金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生态的农业现代化新发展阶段。作为“中国绿茶之乡”、“中华绒蟹之乡”、“中国花木之乡”、“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南农业大县,切实需要提高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战略地位,破解“谁来继承”、“谁会继承”、“谁愿意继承”和“为谁发展”、“谁来发展”这一系列重大“人才危机”难题。

如何培养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度提升“农博士”、“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等乡土人才的核心素养是必由之路。从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的具体实施来看,无论是强调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外部保障支持性的“外援式”整合,还是主张通过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自身发展的“内生式”改进,均没有真正触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乡土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着金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乡土人才培训方式、教学方法、服务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依托更为关键的教育制度创新作为支撑。需要围绕战略目标重点攻克决定乡村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高乡村人才振兴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

二、研究的现状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人才振兴,乡村是乡村人才的主战场,其必须踏踏实实在乡村劳动,把乡村振兴的有益资源运用好,改善部分乡村的落后面貌,使乡村焕发新的生机,让农民在乡村看到希望,产生“乡愁”,留在乡村,振兴乡村。而现在农村基本是老人,生活能力低,生活质量差,观念陈旧,有的乡村人才把乡村振兴作为个人发展的“跳板”、“踏脚石”,做不到乡村全面振兴,富民增收,无法带领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有:

1、是乡土人才资源匮乏。苏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尤其是高等院校涉农专业的毕业生选择远离农村,造成农村人口年龄层次和农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出现“三农”工作队伍的严重缺失,既要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的后继乏人问题,更要解决“舌尖上食品”的安全问题。从这个方面说,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教育意识、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对于实施“乡土人才”培养计划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从而能更好地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

2、是涉农专业课程缺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盲区,因生源劣势涉农专业结构弱化,未能从招生对象、基本学制、专业类别、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管理、考试考核、教学保障、学分制等多方面形成体系,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缺少凸显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的特点。当然,在县域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许多现阶段面临的棘手问题及今后纵深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但如能站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战略高度,树立“农民至上”的观念,研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涉农专业课程,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培养职业学校学生成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育苗蓄才的目标是可以渐趋达至的。

3、是职业启蒙教育滞后。从更长远考虑,应借鉴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建立起乡村工匠型人才从娃娃抓起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而目前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主要是文化课程的教育,未来需要针对 16 岁以下的中小学生,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增设劳动技能和职业体验性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城乡需要的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县域特色农业等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涉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研发、自编乡土课程教材,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和职业的兴趣与认同,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并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一批立志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乡土人才“后继者”。

三、研究的内容

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其价值是对“三农”人才生活本质的关照,引领“三农”人才过有意义的生活,在确认自己的确定性意义前提下得到发展,让乡村民众同样能感受到因自身不断地多元学习而让家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体现“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和国家发展新需求,整体构建支持社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终身学习体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研究:

1、构建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探索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确定终身学习助推教育治理现代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重点内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行业等多方力量,提出“深化农村社区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等建设性意见,突出乡镇政府、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功能定位,尝试性推行乡镇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考评制度。

2、构建适合乡村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课程体系,探索社区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政策、新平台。建立社区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重点内容:加强与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组织等方面联系,充分挖掘开放大学、社区学院、职业学校、行业学校等地方资源,通过研制管理者、教学者和志愿者以及农村经纪能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种植养殖加工能手、农民企业家、民间艺人与医师等终身学习者核心素养结构模型,专业性的构建乡村振兴急需培养乡土人才的课程体系。

3、构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培训体系,探索协同参与学习群体形成的新策略、新路径。构建学习者参与视角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组织体系与激励机制。重点内容:通过政府、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村庄(居民学校)、企业(学习型组织)、农户(学习型家庭)等多元主体联动,打造学习支持服务、老年教育网络、普职教育融通等体系,推动乡村职业技能教育转向内生发展,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后继者”。

四、研究的目标

教育服务“三农”路径创新不但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思想,一种责任,有必要从乡土文化教育哲学与愿景层面上来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探索区域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与实践路径:

1、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核心理念和路径。要让民众在脑海中形成“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的思路,传承本土文化及这个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不断完善学习型社会的共建共享治理结构与协作机制。需要根据教育治理现代化理念设定终身学习平台的属性,学习内容不应是本土文化知识的集合,也不是简单的本土文化知识读本,更有力量的倡导“把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研发成优质社区教育资源”和“让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价值准则”教学主张,寻找引领广大民众进入本土文化的“一公里教育”路径,用制度创新推进社区教育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寻找乡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要让民众了解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祖先生活智慧的积淀,需要依托“互联网 教育”的未来图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更高层次上完善“乐学金沙”乡土特色课程体系。通过研制区、镇、村三级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高水平示范基地建设标准等,形成更加开放、灵活、便捷、包容和公平的终身教育服务方式,鼓励、指导、帮助广大民众在自知、自豪、自信中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把握社区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基本目标和愿景。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管理者、教学者、志愿者和从业者等“三农”工作队伍专业标准,应从专业理念中融入乡土情怀、专业知识中融入乡土资源、专业能力中融入产业振兴能力三个维度,把握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目标。通过不同类型“学元群”组织形成并推动其创建活动,培育多元协同参与主题单元式的学习共同体,既关注乡土人才的参与性和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又力求让每门课程都能设计参与性很强的体验性学习活动,让所有乡土人才永远做一个有家乡情怀,并懂得生活、懂得感恩的人。

五、研究的思路

1、通过体制机制运行、课程资源内涵、单元学习组织的界定、分类、评析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社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学习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2、按照“典型引路、点面结合、分类研究、分步实施”的行动策略,确立 1-2 个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较完整的“基地”,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积淀,提炼过程经验,分步推广实施。

3、坚持战略、需求和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围绕研究主题分析现状和问题,从问题与对策的思辨和改进中提升研究品质,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形成研究报告、论文、政策文本等,为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样态和咨询服务。

4、依据“研究即学习”“合作即伙伴”的理念,组建协同管理的组织机构、课程专家指导团队和不同层面“乡土人才”的学习共同体,开设有针对性的工作坊尝试建立一种民主、开放、担责、协作的课题研究工作新系统。

社区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社区教育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乡土人才,在乡土人才的培养中社区教育责无旁贷。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区教育机构在乡土人才培养中都各有侧重、特色和优势。乡村人才振兴的体系整体构建有着自已独特的理念,有一些基本的条件,这些理念和条件共同构成社区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平台建设、资源融合、组织培育等体系,相关机构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消费帮扶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面向乡村基层就业,培育、凝聚、服务农村青年人才,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土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加强实践环节入手,以产学研融合(校区车间实训)、农科教结合(园区田间课堂)、教学做组合(社区坊间体验)的培养方式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要加强人才服务,凝聚人才合力。坚持“引才己用”“培养人才”走好这两步路,只是代表短暂性的成功。乡村振兴要有底气,要有长发展,“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是本质。要在服务上多做文章,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等都亟需完善,“海市蜃楼”需要有,但“柴米油盐”的便捷必须有。坚持营造良好的留才环境,鼓励各类人才带资参与农村建设项目,健全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真正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下来发挥乡村人才振兴引领作用,才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开好局、起好步

 

注:  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社区教育中心  

蒋洪伟  

社区教育中心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联系电话:13338176276

通讯地址:常州市金坛区儒林镇社区教育中心

视频资源
         
         
  • 常州市金坛区社区教育委员会 版权所有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北环西路34号 邮编:213200